司马迁的忍辱与负重
远眺司马迁祠,青灰殿宇依山蜿蜒而上,如同摊开的竹简长卷。巍巍梁山驮负着世人的敬仰,也托起了司马迁的千秋史业和他不灭的风骨。
图片
司马迁,字子长,陕西韩城人。我国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他的《史记》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,被列为“二十四史”之首,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发展影响深远,被鲁迅先生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
图片

秉性的悲歌

图片

在司马迁的一生中,李陵事件是他的灾难。
公元前99年,汉武帝命李广利(武帝宠妃之兄)统率主力北击匈奴,李陵(飞将军李广之孙)率五千步卒策应。但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匈奴八万铁骑合围,血战八昼夜,箭尽粮绝被俘。
汉武帝闻讯震怒,群臣皆斥李陵叛国。只有司马迁为其辩护,称李陵:“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,深蹂戎马之地,抑数万之师,虏救死扶伤不暇,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。转斗千里,矢尽道穷,士张空拳,冒白刃,北首争死敌,得人之死力,虽古名将不过也。身虽陷败,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。彼之不死,宜欲得当以报汉也。”武帝认为司马迁影射李广利作战不力(李广利此战无功而返),判其死罪。但是为了写完《史记》,司马迁忍辱选择宫刑。
图片

司马迁这次“直谏”不是偶然,而是秉性。

司马迁二十岁壮游天下,曾在屈原沉江的地方无不感慨地说:“未尝不垂涕,想见其为人”。他还为这个在战国史料中“查无此人”的屈原写了传记,并在文章结尾把宋玉、唐勒、景差拉出来补了一刀:“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,终莫敢直谏。”嘲讽他们学屈原却不敢直谏君王的错误。那时候,这种直谏精神是司马迁最为向往的道德高地。

图片

苟活是大“勇”

图片

司马迁后来选择了苟活,这是他无法治愈的“痛”。在《报任安书》中他说明了自己选择“苟活”的原因。
其实在当时的精神信仰中,死亡并不可怕,很多人在受怨之前以死明志,如屈原投江、田横自刎。司马迁也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说:“且夫臧获婢妾,犹能引决,况若仆之不得已乎?”一句话,“混到鄙视链的底层,死亡又有什么害怕的。”
对生死看淡的司马迁却选择了苟活,这是为什么呢?《报任安书》给了答案:“所以隐忍苟活,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,恨私心有所不尽,鄙陋没世,而文采不表于后也。”
图片

在司马迁的家乡韩城,与其祖茔相隔不远的“三义墓”(程婴、公孙杵臼、赵武墓)早已阐明了生死意义,400多年前,程婴与公孙杵臼说认为“立孤难而死易”;在400年多后,司马迁在选择生死的时候又与埋在故地的两位义士产生了共振。

图片

字缝间的勇者

图片

班固站在正统立场上对司马迁的思想倾向有些看法,但他还是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:“其文直,其事核,不隐恶,不虚美。”在《史记》的字缝之间,史官世家淬炼出的求真精神就像熔岩般滚烫。

图片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体现的“勇”含蓄了很多,可是读完之后,感觉他选择的“苟活”之路比死亡更艰险。

在《高祖本纪》中,他直书刘邦逃命时推子女下车的狼狈,也借用一首气魄宏大、豪迈雄壮的《大风歌》,写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;在《项羽本纪》中,他让人看到了一个自大的项羽,也刻画了一个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英雄;在《平准书》中,他揭露武帝时期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”的经济乱象;在《酷吏列传》中,他勾勒了张汤等鹰犬的暴虐嘴脸……这些冒着杀头风险的文字,像刀一般,毫不留情切割开了历史的表象,也成了史官的风骨。

图片

竹简之“重”

图片

汉武帝征和二年,在大汉帝国的历史拐点,司马迁终于完成了《史记》。此后,《史记》便成了中国官方历史的“教科书”,也收获了震古烁今的赞誉。

《史记》全书130篇、52.65余字。其价值,鲁迅用10个字道破: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。”

但很少有人知道,写在竹简上的《史记》是一份巨量工作。学者邢义田曾经计算过,52万字的《史记》如果写在竹简上,重达50多公斤。由此可推,当年司马迁在写《史记》的时候 ,查阅资料是多么繁重的活。司马迁用这种物理重量证明着人生价值的重量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
图片

再看司马迁“重生”

图片

五千年华夏青史,向来不乏以死明志的绝响。但司马迁的“重生”,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更浑厚的力量。

直谏精神是民族之光。他不顾朝堂上的风云诡谲,无视皇权的威严震慑,以一介史官之躯,直面雷霆之怒,这份敢说真话的勇气,是司马迁为谏臣锻造的风骨、筑起的丰碑。

忍辱负重托起历史的厚重。司马迁选择宫刑代替死刑,这种“就极刑而无愠色”的坚韧,与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”的选择,重新定义了生命的价值。

求真之勇让历史走出迷雾。活在当朝,司马迁却直书刘邦之卑劣,揭露武帝时期的经济乱象,勾勒了张汤等鹰犬的暴虐嘴脸,这种实录精神让后世看到了历史的“素面”。

执着精神开史学先河。52万字、50公斤的竹简展示着司马迁的惊人毅力,执着贯穿于司马迁的整个写作过程。在遭受个人屈辱与身体上的极大痛苦之后,他仍坚持完成了这部巨著。正是这份不屈不挠的执着,铸就了《史记》的永恒价值。

图片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。”

司马迁与《史记》正是这一文化脉络中的璀璨明珠,他以生命熔铸的史家绝唱,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见证,在文化传承的路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
 网站统计